一、机制筑基强保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将民族宗教事务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压实街道及村(社区)网格责任;强化政策落实,召开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会议5次,健全日常工作台账,研究制定具体措施;深化风险研判,召开民族宗教领域风险研判会2次,聚焦重点时段、重点场所开展常态化走访排查10余次。把准民族宗教工作“风向标”,为开展好民族宗教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宣传引领聚共识。坚持将宣传教育作为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重要途径。通过悬挂横幅、设置展板、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累计开展集中宣传活动20场次,发放资料3000份;依托“同心四川”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向社员群转载政策法规文章50余篇,以短信群发平台向辖区群众推送政策法规短信8000条,覆盖群众2万人次;结合春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各民族干部群众开展文艺演出2场,组织7名宗教协管员73名信息员开展“面对面”坝坝会宣讲5次,确保宣传触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服务提质促融合。聚焦民族宗教领域民生需求,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建立群众服务清单,入户走访困难群众500余次,解决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12个;在传统节日组织宗教界人士开展交流座谈活动2次,增进情感认同;抓实辖区宗教活动场规范化管理,开展检查12次,应急演练2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5次,吸纳各族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大力推动草莓、蓝莓等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各族群众致富能力,扎实推动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