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是凉山的光辉典范不朽华章

来源:凉山日报 时间:2017-12-12 打印】【关闭

  在凉山地区,但凡客厅有相框的人家必然有一张全家福,而全家福的拍摄地大多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彝海结盟纪念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穿节日盛装,毕恭毕敬地在刘伯承、小叶丹的身下站成自然的一行,甜蜜欢乐的神情溢于言表。

  是的,这就是作为凉山人最大的一个文化表征,也是凉山人血脉中汩汩流淌的英雄情结、爱国情结和团结情结。

  1935年5月,红军长征北上抗日路经凉山彝区,先遣部队牢记党中央的少数民族政策,一路秋毫无犯、一路帮贫助困,得到了彝族同胞的衷心拥戴和支持。刘伯承元帅和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在冕宁彝海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此番豪情壮举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和补充时间,顺利北上。中国革命的队伍由此增添了一股新生力量,从此,“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的旗帜在凉山大地猎猎飘扬。在这面红色旗帜的引领下,数百万凉山各族儿女积极投身到伟大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凉山一步跨千年,彝族儿女与其他各民族共同迈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黑暗,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早期运用民族理论和民族团结政策的光辉典范,它彻底粉碎了蒋介石集团妄图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美梦,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彝海结盟的千秋佳话至今传颂,它诏示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御辱于外,进而寻求民族的解放、独立和发展。民族团结这个课题对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来说任何时候都是治国大义、兴亡之要。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离不开少数民族”的感人故事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在深情演绎。无论是彝海结盟千秋佳话还是文成公主进藏和亲、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领部众胜利东归,这些事例有力佐证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我国各民族有着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一个强盛的民族,必然是一个团结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时期。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情况下出现的。

  解放以来,民族团结在凉山更是有着生动而丰富的实践。历届州委、州政府始终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永恒主题和重要任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州委、州政府牢牢把握“两个共同”主题,紧紧围绕同步全面小康目标,紧密结合州情实际,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作为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建设的现实之需、实现凉山跨越发展、长治久安的战略之策和提升党在民族地区执政能力的固本之举。

  得益于民族团结这个大前提,凉山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持续向好。去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1000.1亿元增加到1403.9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603元和5673元增加到25963元和10368元。凉山州人民政府、中共西昌市委、中共木里县委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全州先后被国务院、省、州评选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440个,模范个人896名。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当前,凉山正处于全面脱贫攻坚、建设幸福美丽新凉山的关键时期。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比任何时候都更显重要。所谓“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兄弟同心其力断金”。各民族只有同心同德、携手共进,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牢不可摧的向心力,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彝海结盟的光荣传统,努力把凉山发展、进步的大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