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觉县委、县政府根据县情,响亮提出率先进入全州乃至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行列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该县迅速制定创建工作方案,成立创建工作机构,充实工作人员,明确县、乡、村三级创建工作职责,做到层层都有组织机构、有规划方案、有责任分工,同时进一步强化考核验收和评比表彰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参与示范县创建的积极性。
强化宣传动员 营造创建氛围
昭觉县多途径动员干部群众参与创建工作。全县各部门、各乡镇召开创建工作大会,在干部职工中进行宣传动员;乡镇发挥“五个一”帮扶机制优势,借助“第一书记”、农技员队伍,充分利用农民夜校等平台,结合“3579”工作法开展“三项教育”,在群众中进行宣传动员;县综治办、司法局等职能部门结合“综治宣传月”“法律六进”等活动,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内容,进一步加深群众对民族团结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了干部带头实施、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
多渠道营造创建工作浓厚氛围。昭觉县电视台积极报道民族团结示范县创建活动、播放宣传影像,县内各政务信息平台和微信公众号每周更新创建活动相关信息,县创建办充分利用街边护栏、社区围墙、村民院墙刷写标语、悬挂条幅,县教科局安排各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重温彝海结盟历史,为创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多形式巩固民族团结和谐局面。在“七一”建党节、火把节等重大节日期间,举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职工运动会篮球比赛”、“彝族传统火把节‘民族团结杯’达体舞比赛”等大型活动,全县近20万人次参与活动,进一步凝聚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力量。
落实民族政策 强化发展共识
昭觉县把实现民族公平发展作为核心要求,把落实民族政策作为关键抓手,把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作为主要手段,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全力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始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妥善处理涉及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各种矛盾和纠纷,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多年来没有发生过涉及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矛盾纠纷。
强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全面规范彝文使用,宣传活动资料、标语横幅和门店招牌全部使用彝汉双语。以建设“中国彝族文化之都”“中国彝族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的,结合文旅产业培育和旅游扶贫开发,加大对彝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与保护力度,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倾力打造谷克德高山湿地和古里大峡谷特色旅游品牌。
组织以禁毒防艾、民族团结等为主题的彝语演讲比赛,推动彝族克哲尔比等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现民族文化在发展中传承、传承中发展,有力提高了民族文化自信和自我归属感。
加强民族干部培养,构建配置合理的干部队伍。把培养选拔民族干部与领导班子建设相结合,对民族干部实行全面培养、多形式选拔,造就了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族干部队伍。目前该县在编公务员1327名,其中少数民族公务员(含参公人员)共计1046名、占78.8%;正县级领导干部4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3名、占75%;副县级领导干部28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20名、占71.4%;正科级领导干部240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205名、占85.1%。
实施精准扶贫 实现共同发展
昭觉县始终把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团结的基本保障,将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紧密结合,创新思路、自加压力,着力解决群众的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为社会稳定和谐提供了根本保障。
全面实施安居建设,2016年昭觉县共实施安全住房建设4515户,实现当年脱贫户全覆盖。今年在86个贫困村实施安全住房建设3817户,有力解决贫困群众安有所居问题。
快速推进基础建设。2016年共建成35个村135.7公里通村硬化路,今年将在26个拟退出贫困村建设127.3公里通村路,有力保障贫困群众便捷出行。
倾力培育特色产业。在高山,投入1900万发展畜牧养殖,支持每户贫困户饲养能繁母猪1头、鸡1群,人均养殖适龄母羊1只。在二半山,实施“一域一品”跨村规划,发展以核桃为主的“1+X”林业产业,每户贫困户种植5亩核桃、人均种植1亩低代马铃薯,现已完成30万亩核桃、10.5万亩华山松、16.5万棵雪松种植和1.2万亩索玛花的移栽,建成3800亩玫瑰园和5000亩马铃薯种薯基地,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3.6万亩。同时在马铃薯收获后,利用闲置土地发展以卷心菜、萝卜、大白菜等为主的高山秋季蔬菜5万亩;在沟坝河谷,发展生猪养殖和“果薯蔬草药”产业,已成功引入新希望集团2500头代养猪场项目,完成5000亩巨星海椒、1.5万株脆红李、1.2万亩高山错季绿色蔬菜、3000亩玛咖种植。年内还将新建花椒苗基地2万亩、核桃大苗示范基地1000亩、核桃嫁接示范基地2000亩,建成一批畜牧养殖示范牧场和家庭牧场,并向贫困户免费提供3000吨优质种薯,实现产业长短结合、群众快速增收。
推动社会事业 提升民族素质
昭觉县全面推动社会事业,将提升民族素质作为实现脱贫奔康根本途径。从娃娃抓起,率先实施“一村一幼”工程,建成幼教点280个,学前教育学生达2.24万人,实现学前一年教育全覆盖。贫困户适龄子女全部入学,1644名农村初中毕业生接受“9+3”职业教育。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加强,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农村群众本地住院报销比例最高达到100%,贫困人口个人医疗费用控制在了10%以内,健康档案建档已完成100%。
大力开展移风易俗。通过开展职业技能、法律道德、感恩奋进“三项教育”,提升群众素质、转变落后观念,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借助“五项革命”,破除铺张浪费、薄养厚葬的陈规陋习,治理高价彩礼等彝区“老大难”问题,养成讲卫生、重环保的现代文明生活习惯;建立“七项机制”,完善宣传教育、督查考核、奖惩激励等保障措施,确保“三项教育、五项革命”取得实效;狠抓“九件实事”,修建公共厕所、垃圾池,为每个社区置办两台公用洗衣机,为群众购买卫生用品,开展“五洗”工程,从点滴细微处逐步改变生活习惯。
坚持依法治县 巩固和谐关系
在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县进程中,昭觉县将依法决策、依法治理、依法处置民族问题贯穿始终,坚持在国家法律法规框架内实现社会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通过组建“德古”协会,进一步规范民间调解活动、完善诉非衔接机制,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机构牵头协调、司法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协作联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民俗与法律结合、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解决了一批雇佣劳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了社会和谐、群众和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记者 刘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