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莎莎!之前还想着要到县城才能办老年证,没想到在家门口就办好了!”家住德昌县阿月镇小沟村的孟日都老人拿着崭新的老年证,非常开心。
2016年以来,在由德昌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德昌县政务中心”)组织县民政局窗口送政务服务下乡活动中,为象孟日都这样的200余名农村老人办理了老年证。
近年来,德昌县政务中心从日常工作出发,按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六进”活动要求,以“七个一”为抓手,形成高标准的“八个一”创建成果,取得了较好成效,并于2017年被德昌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指挥部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机构健全,责任落实
德昌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级政府所属各部门、单位的政务服务工作,以及为县内工程招标、政府采购活动提供服务。中心现有办公场地近2200平方米,在政务大厅入驻18个行政事业单位,设有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咨询了解等30余个窗口并入驻有农业银行、商业银行和农商银行三个金融服务窗口。
为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序开展,创建工作得以落实,中心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创建工作,成立了德昌县政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由中心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将政务大厅各入驻单位的首席代表列为创建成员,把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创建活动,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督查,年底有总结,确保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有步骤、有计划开展。同时,专项列支5万元作为创建工作经费保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为了树立中心的学习榜样,利用典型引路,通过民主推荐、支部集体讨论的方式,评选出3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4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岗和2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集体。
●加强宣传,入脑入心
既是服务窗口单位,政务服务中心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宣传窗口。
中心充分利用政务服务LED电子显示屏、公示栏、固定标语、会议、宣传折页、以会代训等形式,开展了以民族宗教理论、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宗教法规和“三个离不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工作主题”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
邀请县民宗部门负责人到该中心进行民族团结、民族政策法规讲座;召开政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工作推进会,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党支部民族政策学习会议;设置阅览窗口,购置宣传书柜及办公用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演讲活动;开展了“以案说法、促进民族团结”宣讲课。
此外,中心还开展“我身边民族团结的人、我身边民族团结的事”、“民族政策法规在我心中”等系列活动,确保了民族团结进步深入人心,增强了中心广大干部职工及办事群众的团结进步意识,积极营造稳定、团结、和谐、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
●多措并举,实效凸显
民族团结,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落实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中。
德昌县金沙傈僳族自治乡黄竹村是德昌县政务中心的对口帮扶村。中心选派第一书记开展金沙傈僳族乡黄竹村困难群众的对口帮扶工作,带领傈僳族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中心为黄竹村5社贫困户贺绍银的子女捐赠3000元助学金;为该村傈僳族困难群众捐赠106床被褥、256件御寒衣物;为该村幼儿园小朋友捐赠45套学习用具。
积极启动“公司+贫困户+脱贫小组”三方联动的“傈僳族生态猪养殖”脱贫项目;与县人武部、县委党校、县供排水总公司联合出资,购买水管、架接饮水、用水管道,解决黄竹村5组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联系帮扶单位共同出资近20万元,资助贫困户住房修建和改造。
经省州核查验收,黄竹村于2016年退出贫困,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在日常工作中,中心提出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热情服务暖人心”创建宣言深入人心。
在政务中心大厅与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日常工作中,始终坚持民族平等的要求,各族群众一视同仁、不分彼此,一个标准办理政务事务。2017年1—8月政务服务累计办结160770件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现场办结率99%,群众满意率达99%。完成政府采购160件,实际采购价51905.46万元,节约采购资金10703.78万元;完成工程招投标32件,实际中标价为633.00万元,节约资金95.24万元。
此外,中心还定期开展送政务服务到基层、到民族乡镇活动,现场接受各族群众咨询,办理相关行政许可事项,打通边远民族乡镇群众办事的“最后一公里”。2016年帮助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硬件建设投入约10万余元,不断加大对民族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硬件建设,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各族群众。(记者 刘建荣 程宗萍)